近年首飾市場俏然吹起了一鼓培育風,說的是實驗室培育鑽石laboratory grown diamond(不要想入非非誤入禁室啊)。很多時消費者都有個疑問,實驗室培育出來的鑽石,究竟是否真鑽石,還是像方晶鋯石或人做莫桑石般,又一種人工合成代替品?
嚴格來說,實驗室培育鑽無論在化學結構還是物理特性,跟天然鑽石無異,同樣是炭結晶,硬度同樣是10級,折射率2.42,火彩0.044,各種數據顯示都一模一樣,而莫桑石及鋯石的化學結構可分別是ZrO2和SiC,存在本質上的差異,更遑論其他物理特性。天然鑽石是大自然的產物,在自然界特定環境,高溫高壓下形成,而培育鑽則是在實驗室內,人為地模擬天然金剛石結晶條件和生長環境所產生的品種。套一個通俗簡單的說法,就像在大海中捕獲的天然三文魚,和養殖場內人工培養的三文魚,其DNA結構都是一樣的,都是真的三文魚,差別主要就在於其生長場所和價格。而培育鑽以目前的市場價格,以裸鑽來算,正常都在天然鑽石的一半以下,在這方面是非常有吸引力的。
那麼培育鑽是近年發展出來與天然鑽石市場競爭的嗎?其實沒有這麼多陰謀論啦,就像互聯網的發明,最初是用作軍事目的,後來才發展成我們日常必需一樣,培養鑽在上世紀50年代,是作為工業用途被研發出來的,而當時培育出來的鑽石,其大小和色澤,也的確袛適合作工業用途,做首飾絕對過不了人類審美的一關。
你可能會想,培育鑽石雖說價格比起天然鑽石佔了很大的優勢,理論上畢竟是可以無限量生產,不似天然鑽石般罕有,市場價值始終不一樣。這其實又是一個誤區,地球上的鑽石藏量,原來比紅藍寶石等其他礦石更豐富,價格卻更為高昂。鑽石在奢侈品市場上脫穎而出,其實是營銷史上一個經典的成功案例,眾所周知,天然鑽石的供應近乎壟斷,一句"鑽石恆久遠,一顆永流傳",巧妙地將鑽石跟浪漫的愛情綑綁在一起(咦,難道一顆紅寶石在流傳的過程中會腐爛掉嗎?),而可以有多少產品投放到市場上,卻是供應商說了算。
那在天然鑽石和培育鑽石之間,應該怎樣作選擇呢?從各方面因素考慮看:
培育鑽石品質有保障嗎?跟天然鑽石一樣,培育鑽石也有國際權威機構鑑定的證書,前些年一直是IGI(International Gemological Institute https://www.igi.org)在做這件事,2020年底開始,GIA(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 https://www.gia.edu)亦開始對培育鑽石進行鑑定認證。當然,證書上亦會繕明是laboratory grown diamond,即實驗室培育鑽石,絕不混淆。
以下設計的兩對鑽石耳飾,分別以天然鑽石及培育鑽石估算計價(實際價格可要看最後選用的鑽石,每顆都不一樣的啊),可供大家比較參考。
18K鑽石花耳飾
主石每顆約60份重
E色SI天然鑽石計價約$38,000 - $40,000/對
E色VVS培育鑽石價格約$18,000/對
18K鑽石花耳飾
主石每顆約60份重; 伴石每邊約30份重
E色SI天然鑽石計價約$48,000 - $50,000/對
E色VVS培育鑽石價格約$26,000/對
差點忘了說,當初視培育鑽石如洪水猛獸,提出"鑽石恆久遠"這個概念的De Beers,也已加入了這個戰團,該算是既然攔你不住,那我就也來分一杯羹的意思吧。
更多有關培育鑽石的資料,可參考這個GIA網站的部落格
留言會在審核後顯示。